讲座综述 | “北大社会信用法治论坛”系列专题学术研讨活动第六期——“跨境信用合作实践与展望”讲座在线上成功举办

2022年9月23日,由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主办、北大法宝学堂协办的“北大社会信用法治论坛”系列专题学术研讨活动第六期——“跨境信用合作实践与展望”讲座在线上成功举办。讲座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部长、信用风险管理学院院长顾敏康教授主讲,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吴玄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左亦鲁助理教授参与评议。讲座吸引了超过两千人次听众线上参与,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戴昕副教授主持,他首先对本次讲座的目的和意义作了简要介绍,并对与会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戴昕副教授在介绍中回顾了“北大社会信用法治论坛”系列讲座的设计思路与时间安排,指出本系列活动旨在构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让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学者相互碰撞、相互切磋,增进各方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深度。戴昕副教授指出,跨境信用合作是我国且推进开放的经贸格局的一个重要的抓手,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有利于拓宽既有信用研究的视野,从国家经贸体制的视角深入理解既有实践。
 
本场讲座中,顾敏康教授围绕“跨境信用合作实践与展望”这一主题,从“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跨境信用合作的必要性与发展轨迹”“我国关于跨境信用合作的法律规定”“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首先,顾教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正当性及有效性、法治化进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勾勒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脉络与路线图。
 
 
 
其次,顾教授指出,社会信用体系研究不仅仅要立足本土建设内容,还应当具备全球视野,深入进行跨境信用合作的中国思考。信用治理应当从“信用中国”走向“信用强国”乃至“信用全球”。寻找信用合作的“合作点”,应当考虑从经济学视角的“交易成本”出发进行探索。
 
 
 
进一步,顾教授将主题聚焦到“个人数据的跨境合作”范畴中,从国家主权与数据自由流动之间如何平衡的角度展开论述。顾教授指出,从历史发展来看,跨境信用合作的演进可以分为信息壁垒的破除与数据保护(1980年至2005年前后)、跨境信用合作的冲突与博弈(2000年至2020年前后)、跨境信用合作趋于完善三个阶段,国际间的信用合作是一个曲折上升的过程。尽管各国均主张数据主权,但都通过原则性规定和具体规则设计为数据跨境流动做出了让步。
 
 
 
再次,当下我国的跨境数据制度已经有了基础性的搭建,逐渐步入法治化与系统化轨道,其中需要审慎平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顾教授对比了我国的跨境数据流动方案与欧盟、美国的区别,对跨境信用合作的路径选择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相应建议。
 
 
最后,顾教授通过政策梳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对粤港澳三地信用建设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辨析。顾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信用合作可以尝试从企业合作入手,重点建设一体化的信用服务市场。
 
在评议环节中,吴玄副教授首先赞赏顾敏康教授深耕信用合作的发展历史与理论脉络,进而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评议:第一,从国际形势的判断视角来看数据跨境的问题,可以深化对“数据壁垒”形成机制的理解。第二,信用信息的跨境需要结合数据分级分类制度进行理解,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相应的处理制度。第三,数据跨境要求来源方和接收方在数据安全制度上存在一定共识,这需要在特定的国际关系中进行相应操作与策略选择。
 
左亦鲁助理教授在评议中分享了自己的见解。第一,跨境信用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内地与香港的关系涉及到政治共同体的边缘的治理,因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第二,香港以及大湾区的问题是具有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在香港和大湾区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展开信用合作,具有一定的政策实验性质,信用合作可能是探索大湾区整合的一个重要的创新工具。第三,跨境信用合作对网络安全、互联网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可以为建立一些新的国际的合作形式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最后,顾敏康教授对两位评议人的细致点评表达了感谢,对跨境信用合作的具体化研究提出了设想和期待。主持人戴昕老师对本场讲座的主要讨论议题与成果进行了总结,对到场的各位嘉宾表达了感谢。
 
 
来源:法宝学堂

运营单位:北大法宝学堂 客服电话:010-82668266-808 客服手机:15801349397(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课程中老师的观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